武昌文化之旅用故事串起來的足跡,武漢文化。編者按:武漢傳統旅游項目被業界戲稱為“四菜一湯”,即黃鶴樓、歸元寺、古琴臺、省博物館和東湖。除了這些傳統項目以外,武漢旅游,武漢,武昌旅游、游記攻略,武漢,武昌旅游景點,武漢,武昌好玩嗎,武漢,武昌在哪里,武漢,武昌有什么好玩的,武漢,武昌怎么去,武漢,武昌怎么走,武漢,武昌住宿,武漢,武昌景點景區
編者按:武漢傳統旅游項目被業界戲稱為“四菜一湯”,即黃鶴樓、歸元寺、古琴臺、省博物館和東湖。除了這些傳統項目以外,武漢旅游還有哪些“特色菜”呢?
這是一串古樸的景點名,有的已經譽滿天下,有的還默默無聞。在一個夏末秋初的下午,當我們走進武昌,去探訪這一個個抽象的地名時,用眼與手去觸摸,用心與情去感受,浮現于眼前的,是那縱貫千年的文化,歷經滄桑的積淀,還有恍若就在面前的歷史名人。
一代詩仙李白曾賦詩于放鷹臺詩仙李白:放鷹臺上起詩興
月底,外地一亦師亦友的前輩致電小彭,稱要到漢小住,還想四處轉轉。末了,他又特地交代,不想再看那“四菜一湯”。
最后這句,讓小彭有點為難。所謂“四菜一湯”,乃是武漢的旅游名勝黃鶴樓、歸元寺、古琴臺、省博物館和東湖,多少年來,這都是外地來漢旅游的保留“菜單”。
小彭是單位的接待專員,多年來,上到集團領導,下到兄弟單位,只要到了武漢,他安排的都是這桌“菜”,駕輕就熟。這次,前輩點了“菜單”外的菜,他有點撓頭。
多方請教,在一“文人”的指點下,他安排了另一桌“特色菜”。
頭一站到的是東湖邊的放鷹臺。下車一看,前輩一臉茫然:這就一土包,能看什么啊?好在提前做了功課,一行人拾級而上,小彭娓娓道來。
“放鷹臺,是武漢市內少有的古文化遺址之一,屬屈家嶺文化。”小彭隨即介紹道,放鷹臺遺址為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5000—6000年。遺址上層還發掘出20余座唐宋時期墓葬。
“關鍵是,大詩人李白曾在此題詩放鷹。”小彭繼續介紹,李白曾客居楚地安陸多年。公元760年,李白在洪山憑吊李邕故宅后曾來此處放過鷹。而放
鷹之事又有兩種說法,一說是見一雛鷹被套住,李白松開套子放飛了雛鷹;另一說是李白在這里觀看放鷹。在李白的詩集中曾有《觀放白鷹》兩首,其一為“寒冬十 二月,蒼鷹八九毛,寄語燕雀莫相悼,自有云霄萬里高。”有人說即作于此臺。
據附近鍛煉的老人講,考古發掘前,放鷹臺只是一處小山包。現如今,立于放鷹臺上,近可觀東湖水色,遠可看珞珈山下的武漢大學,藍天白云山水一色,的確是有吟詩作賦之興了。
孫權始筑黃鶴樓,如今重建的黃鶴樓已成為武漢旅游名片梟雄孫權:白云千載黃鶴樓
蛇山腳下,與岳陽樓和滕王閣并稱江南三大名樓的黃鶴樓還是要看的。“事實上,黃鶴樓始于孫權修筑夏口城。”據導游介紹,赤壁之戰后,劉備借荊 州,取四川,勢力大盛,卻不肯歸還荊州。東吳大將呂蒙用計殺了關羽,奪回荊州后不久,劉備親率十幾萬大軍伐吳,孫權知道戰事不可避免,便在長江邊上依黃鶴
山之險筑夏口城,并在城頭黃鶴磯上建樓作觀察嘹望之用,這便是最初的黃鶴樓。據許多文獻記載,黃鶴樓的歷史始于公元223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了。
在黃鶴樓的二樓,也有《孫權筑城》的壁畫,再現了當年修建黃鶴樓時的歷史背景。可以說,是孫權為今人留下了這張武漢著名的旅游名片。
據導游介紹,唐朝時,黃鶴樓已具規模,使不少名士“游必于是,宴必于是”。事實上,現在能收集到的關于黃鶴樓的詩詞共有1700百多首。其中最 為著名的要數崔顥的《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 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然而兵火頻繁,黃鶴樓屢建屢廢。最后一座“清樓”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毀于光緒十年(1884年),此后近百年未曾重修。
1957年建武漢長江大橋武昌引橋時,占用了黃鶴樓舊址,如今重建的黃鶴樓在距舊址約1000米左右的蛇山峰嶺上。
游歷完黃鶴樓,小彭還專門將前輩引至長江大橋蛇山的橋頭堡下面。在那里,仍能看到一塊牌匾,標明黃鶴樓的舊址所在。
小洋樓門前是武昌的老城墻基址,國學大師錢基博先生曾在這住了11年大師錢基博:居樸園講學11載
在小彭看來,此行最大的亮點是武昌鳳凰山下的曇華林。因此,他將此行的終點放到了這里。
曇華林,是老武昌的東北角一條街道,全長1200米,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擴建定型后逐漸形成的一條老街。
明清時期,這里曾是湖北全省各縣秀才下榻、苦心研讀備考的地方,是清廷負責地方軍事衙門的所在地,并有以戈甲命名的營盤。
1861年漢口開埠后,曇華林一帶逐漸形成華洋雜處、比鄰而居的地域特色。后來,一批民主戰士在此組成了湖北最早的反清反封建革命團體。吳祿貞
領導的“花園山聚會”,劉靜庵領導的“日知會”,熊十力領導的“黃岡軍學會”,梁耀漢領導的“群學社”相繼在這里誕生。這些團體催生了一大批武昌起義的仁 人志士。
大家穿行而過,來到曇華林東端的湖北美院校園內,一路詢問到兩幢白色小洋樓前。這是兩棟外觀樸素而典雅的建筑,半圓形的大拱門、細密的窗戶、高高的煙囪頂都顯示出它們的與眾不同。
據學校的老師說,小洋樓現為美院畫家們的辦公樓,因門前兩棵至今仍枝繁葉茂的百年樸樹和榆樹而分別叫做樸園和榆園。門前是武昌老城墻基址,不遠處乃經過修繕的“護城河”遺址。
“1946年起,國學大師錢基博先生,也就是錢鐘書的父親,到華中大學執教,曾在此居住,在這里度過了他人生最后的11年。”小彭說。
這樣一句話,猶如點睛之筆,讓大家頓生敬意。而眼前,小樓門口,那棵300多歲的樸樹守望依舊。
下午,循著曇華林街,一行人踏訪星羅棋布、中西合璧的老建筑,腳踏著木質樓梯,在吱吱呀呀的聲響中登上老房子的二樓,仿若穿越了悠遠的歷史。
“這次來漢,不虛此行!”伴隨著落日的余暉踏上歸途,前輩不禁這樣對著小彭感慨。
專家評點:要繼續挖掘武漢旅游深度
“武昌有如此眾多的旅游名片,但大都深藏在自己的名片夾里。”對于小彭走的這條線路,多位旅游業內人士如此表示。當記者提到曇華林的時候,有兩位業內人士表示,自己就沒聽說過。“又比如放鷹臺,我們從沒帶團去過。”武昌一家旅行社老總如此說道。
本報記者在踏訪曇華林時,發現部分“有故事”的老建筑保護不力——文華大學文學院的老樓似已無人居住辦公,內部設施多有殘損。而一條正在新建的道路,也讓曇華林顯得有些凌亂。
“太散了,開發不夠,景點介紹都像教材一樣。”旅游百事通(湖北)公司總經理王唯說,對于這些與名人有著千絲萬縷關系的人文景點,不僅是來漢的外地游客,甚至包括大部分武漢市民都不知道。
“四菜一湯,一天就看完了,如何能留住游客來消費?”王唯與眾多業內人士都有這樣的擔憂。
“武漢旅游仍停留在觀光游上!”對此,湖北大學旅游學院院長馬勇教授一針見血地指出,武漢旅游深度挖掘不夠,武漢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有名頭但卻缺乏相應的表現形式,會讓游客一頭霧水——歷史在哪?文化在哪?
以名人文化為例,馬勇教授說,北京、上海、南京遠遠走在武漢前頭。“形式很多,名人故居、胡同街巷等等。”馬教授表示,武漢的歷史文化遺產很 多,曇華林、盤龍城等等,但沒有利用好,相比之下,上海等一些城市圍繞名人、歷史事件,打造了一批集中的綜合性景點,如上海的石庫門、新天地。“武漢也有
新天地,但沒有把周邊的老街巷、名勝古跡連起來,缺少一體化開發的意識!”馬勇教授感慨。“這方面,武漢需要注重發掘保護。”馬勇教授認為,可以用集中途
徑來改善。首先是,要將一些名人故居發掘保護起來,“不能不顧歷史,隨意拆掉”;同時,要圍繞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將相關的里弄、街巷開發出來,吸引游客 游玩;同時,還要打造一批集聚區,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結合起來,發展吃喝玩樂的一體化模式,直接可以做的就是曇華林和首義園。
武漢旅游報價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