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的路牌極有特色。所有路牌規格統一,由上下兩排各4塊約15厘米見方的瓷磚拼成。瓷磚采用中國傳統的青花瓷工藝燒制,白底藍字,路牌邊緣及中、葡文地名之間亦有藍色花紋,顯得典雅大方。澳……,澳門旅游攻略,澳門游記攻略,澳門好玩嗎,澳門在哪里,澳門有什么好玩的,澳門怎么去,澳門怎么走,澳門住宿,澳門景點景區

問題:提問:蘇小澤沫沫
以前去澳門玩過,在當地老是看到一些稀奇古怪的街道名,記不住名字。我想知道比較有名的奇怪的路牌名是怎么來的?
回答:回答:Daisy
澳門的路牌極有特色。所有路牌規格統一,由上下兩排各4塊約15厘米見方的瓷磚拼成。瓷磚采用中國傳統的青花瓷工藝燒制,白底藍字,路牌邊緣及中、葡文地名之間亦有藍色花紋,顯得典雅大方。
澳門現有路牌均為中、葡文標注。隨著澳門日益國際化,有學者建議路牌加注英文。因為雖然英文不是澳門官方語文,但英文使用范圍更廣。不過如果現有路牌規格不變,要加注英文可能要簡化甚至廢棄一些偏長的地名。路牌加不加英文,還真是個見仁見智的話題。
澳門與香港街道名稱都有外來印記,但香港街名通常三四個字,如軒尼詩道、駱克道,簡短易記,澳門街道一些源自葡文的名字則冗長拗口,大異其趣。以前澳葡政府通常將葡文路名音譯成中文,生硬的翻譯讓人一頭霧水。如游客必到的新馬路,路牌上的正名是“亞美打利庇廬大馬路”,“新馬路”打上括號注于其下。類似如亞卑寮奴你士街、沙嘉都喇賈罷麗街等。比較長的街名是一條叫“路義士若翰巴地士打街”的小巷,街名主體多達9個字!
由于澳門對以人名命名的道路喜歡加上稱謂,如博士、總督等,又愛把稍寬點的路叫“大馬路”,組合在一起就長上加長。對那些令人頭大的長街名,澳門居民要么起了中文別名,要么予以簡稱,像“罅些喇提督大馬路”就稱作“提督馬路”了。
澳門百姓自己起的地名就清爽多了,而且有濃重的歷史積淀,讓人感慨小城的滄桑巨變。“賣草地街”如今不賣柴草,成了大三巴下游客熙攘的購物街;“營地大街”、“兵營斜巷”也看不到士兵了;“漁翁街”不見漁翁,滿街都是汽車、摩托車行。路環街區有一條僅容一人通過的小巷叫“咸蝦巷”,想象百年前這里的內港漁船密布,仿佛可以聞到空氣中魚蝦的腥味。
半島北區有“馬場海邊馬路”和“黑沙環海邊馬路”,但周圍都是高樓大廈,離海邊挺遠。路還是當年的路,只是“滄海”變“桑田”了。澳門半島從19世紀末開始大規模填海造地,當初約2.78平方公里的面積已擴大為原來的3倍,當年的“海景房”如今看不到海景。
還有些非街道類的地名也很有趣。比如荷蘭園,據說是17世紀關押荷蘭戰俘的地方;如今居屋密布的雀仔園,是因當年這里鳥雀多,引得人們來捕雀而得名。還有個地方叫劏狗環,一直不知道在何處。前幾天澳門大賽車,才看到賽道地圖上赫然標著“劏狗環”,原來在松山燈塔腳下。“劏狗”即殺狗,大概這里得名是因為以前附近居民有吃狗肉的習慣吧。
澳門有20余處“前地”。這個稱呼翻譯自葡文,指某建筑前較開闊的空地。最有名的“前地”當屬“議事亭前地”。議事亭前地在民政總署前面,而民政總署所在處正是當年的議事亭舊址。
議事亭前地空間開敞,古跡、商家眾多,是游客和市民愛去的地方,人氣最旺。平時很多民俗、藝術活動也在這里上演,每逢重大節日更是張燈結彩。金沙娛樂場前面是個噴水池,稱作“蒙地卡羅前地”。按澳門“前地”的命名邏輯,2004年落成的美資金沙娛樂場可能成了天外飛來的蒙地卡羅。
“圓形地”也來自葡語,處于路口中間,類似內地所說的“環島”。俗稱“三盞燈”的“嘉路米耶圓形地”輻射出5條街道,終日人來車往,這塊圓地也是市民閑聚和舉辦各類社區活動的地方。大三巴牌坊附近的“賈伯樂提督圓形地”則是一個街心小花壇,令人驚奇的是,這個圓形花壇居然輻射出7條小巷,世界少有,堪稱一絕。
澳門旅游報價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