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線簡介
?????????我們此次走的是北疆線,相對于南疆豐富的少數民族風情,北疆以自然和生態線路為主,從烏魯木齊出發,往北走,第一站是克拉瑪依,第二站是享譽盛名的喀納斯,接著便往回走,經天池,最后回到烏魯木齊,全程一共十天。
克拉瑪依戈壁中的綠洲 戈壁中的驕傲。關于克拉瑪依,有三個標簽:戈壁、石油、魔鬼城。
和傳說中的一樣,從烏魯木齊前往克拉瑪依的路上,是不盡的茫茫戈壁,離克拉瑪依漸行漸近,視野里開始出現了大片的綠樹,及至進了市區,完全就是一個富饒而美麗的綠色城市,不再看得出戈壁的味道。從高處俯瞰,那種震撼才會從心底升起。這片綠色的周圍,被黃色重重包圍,望不到邊際,每一棵樹的成活,都有無數我們看不見的艱辛與努力。只有了解了這個城市的歷史,你才會明了為什么在晚上十一點,克拉瑪依的工作人員仍執意要帶我們去看九龍潭,看世紀公園,看克拉瑪依河兩岸景觀,這些對于內地游客而言著實沒有什么稀奇的公園景色,放到戈壁這個大環境中,便是個奇跡,是個驕傲了。
石油就更不用說了,“西部油城”是克拉瑪依的另一個名字,這里的“百里油田”也是一個旅游景點,那場面何其壯觀。后來我回想起在克拉瑪依時總不期然想起一個形容詞———“富得流油”,因為就在獨山子油礦北面,有一座“瀝青丘”,這里像山泉一樣流出的不是水,而是黑色的油。當地人把這里叫做“黑油山”,維吾爾語即“克拉瑪依”。但最最出名的,還數魔鬼城。魔鬼城,美得讓人心生柔軟
烏爾禾魔鬼城以“魔鬼” 為名,主要有兩個原因:形與音。遠眺魔鬼城,就像中世紀歐洲的大城堡。大大小小的城堡林立,高高低低參差錯落。千百年來,由于風雨剝蝕,地面形成深淺不一的溝壑,裸露的石層被狂風雕琢得奇形怪狀:有的呲牙咧嘴,狀如怪獸;有的危臺高聳,垛蝶分明,形似古堡;這里似亭臺樓閣,檐頂宛然;那里像宏偉宮殿,傲然挺立,千姿百態。在起伏的山坡地上,布滿著血紅、湛藍、潔白、橙黃的各色石子,宛如魔女遺珠,更增添了幾許神秘色彩;而且,因為地處風口,魔鬼城四季狂風不斷,最大風力可達10-12級,據說每當風起時,飛沙走石,天昏地暗,怪影迷離。如箭的氣流在怪石山澗間穿梭回旋,發出尖厲的聲音,如鬼哭狼嚎,若在月光慘淡的夜晚,四周蕭索,情形更為恐怖。
新疆的太陽落山晚,根據日落的情況,我們去的時候是傍晚———但實際上,已經是北京時間的晚上九十點鐘。這天沒有什么風,魔鬼城并沒有傳說中的詭異可怕,甚至有些如詩如畫,光影流動,在溝壑與石層間形成陰影,有一種柔和的美。我們坐在山坡上等著看日落,看著夕陽將陰影一點一點地拉長,周圍的一切顏色越來越飽和豐盈,這個時候的魔鬼城,美得讓人心里柔軟。
喀納斯應該是新疆最不像新疆的地方了,高山湖泊、滿目深深淺淺的綠、瑞士風情般的木屋,與戈壁、沙漠絕緣。因此見到喀納斯內第一個景點“臥龍灣”時,聽著這連名字都不帶新疆特色的景點,我們都異口同聲地說:這不是九寨溝么?若單單看水,確實便是九寨溝的感覺,甚至有些遜色,但喀納斯的味道并不在這些水上,須得往后走了,才顯山露水。
“林中百姓”保留傳統文化
比如說,到圖瓦人家里來一次家訪。在喀納斯的村落中,藏著一個叫“圖瓦”的族群。圖瓦人并不是一個單獨的民族,而是屬于蒙古族圖瓦人,圖瓦人久居山林地帶,以放牧和狩獵為生,又被稱作“林中百姓”,也有人稱其為“云間部落”。由于過去他們極少與外界聯系,因此比較完整地保存了其古老的部落、氏族觀念和宗教信仰,在許多地方都留下了他們巖刻、巖畫、祭祀和墓葬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跡。
一磚一瓦一弓一箭都有故事
??????? 在喀納斯村莊里,散落著無數的尖頂木屋子以及蒙古包,家家戶戶都掛著“家訪”的招牌。“家訪”是怎樣的一種概念?深入到圖瓦人的家中,喝他們奉上的奶茶,聽他們介紹一磚一瓦一弓一箭,并聽他們吹奏傳統的樂器 ——— 當然,在一個成熟的旅游景區,這一切并非原始面目,作為一個旅游項目,我們看到的是流水線的操作。在蒙克家訪中,為我們表演的演奏者巴特巴依爾是蒙古族圖瓦人,本地居民,他所演奏的蘇爾和呼麥是由他爺爺傳承給他的,同時,他來頭也不小,呼麥/蘇爾傳承人,自治區文化廳授予了“民間藝人”稱號,曾代表新疆阿勒泰地區參加了青年歌手大獎賽,更獲得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新疆蒙古族呼麥代表性傳承人的稱號。他為我們演奏蘇爾時不茍言笑,因表演累得氣喘吁吁,但表演落幕回到蒙古包里與愛人那親昵的一笑,讓我認為那才是他本來的面目。
天池
盛名之下的另一種體驗
如果你和我一樣剛從喀納斯回來,無疑會對天池感到失望。
也許是因為盛名之下,期望值過高了。
水是沒法讓我們尖叫的,畢竟也算曾經滄海。但有一個體驗你也許應該嘗試一下,在上天池的半路上,從車里下來,走一段林間木棧道。雖然外面是陽光兇猛,但在林間走,卻只會覺得有些許涼意。這時候,你需要做的只是深呼吸,往前走。這段行程,成為我們對于天池最好的記憶。
?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