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旅游】—青島地區飲食風俗 -
深圳海外國旅 2014年05月26日 17:20
,青島旅游攻略,青島游記攻略,青島好玩嗎,青島在哪里,青島有什么好玩的,青島怎么去,青島怎么走,青島住宿,青島景點景區
古語說,“民以食為天”,可見飲食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人們經濟生活的不斷改善,飲食風俗也不斷變化和豐富。
飲食民俗大致表現在日常生活飲食和禮儀飲食兩個方面。前者是為了滿足人類的生活需求,主要包括飲食結構和一天的餐飲次數、時間;后者則是從禮儀等社會需要出發,包括節令食品、禮儀往來食品和信仰上的供品等。
飲食民俗有很大的穩定性,有些食俗傳承下來后很難改變,如生活食制中的一日三餐,禮儀食俗中的正月十五吃元宵、五月端午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等到,相沿至今仍繼續流傳著。 在飲食風俗中,有一些習俗體現了我國人民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
青島人在新糧登場和瓜果上市時,要請上輩老人先吃,叫“嘗鮮”。吃飯時老人“坐上首”,好菜“開頭筷”,若小孩先動筷子,大人會斥責為不懂規矩。有些村莊還不新麥上場時兒媳婦給獨居的公婆送第一鍋餑餑的風俗,這些已成為我國“孝俗”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下面對青島地區的飲食民俗作一些簡單的介紹。
飲食結構與生活食制青島地區的食俗屬于我國北方類型,受京津一帶影響很深。人們的飲食以玉米、小麥、地瓜為主,雜以谷子、高梁、豆類(黃豆、綠豆、豇豆、紅豆)、黍子等五谷雜糧副食以蔬菜為主,肉類、蛋類過去是尋常人家辦喜事和待客的珍品。
城市和農村都通行一日三餐,早晚稱“朝飯”,午飯稱“晌飯”,晚飯稱“夜飯”。農村在冬閑時則一日兩餐,稱“吃兩頓飯”。過去,農村朝飯一般為小米稀飯或高梁面、玉米面稀飯,配以玉米餅子、地瓜、地瓜干。高梁面、玉米面稀飯統稱“粘粥”,也叫“糊涂”。晌飯是小米干飯,有時摻上豇豆或綠豆。夜飯是面湯(面條)。這種飲食安排叫“兩稀一干”。如今農村飲食變化委大,大米白面成為尋常人家的家常便飯,魚肉習以為常,玉米餅子、地瓜干已很少食用,農閑時的“兩頓飯”也多改為一日三餐,然而早飯吃稀粥的習慣無論城市還是農村都沒有改變。
日常食品玉米餅子這是過去青島人的主要食品,人們習慣叫“苞米餅子”,是用玉米面和帶頭同加水放入鍋內做成,有烀餅子、蒸餅子和菜餅子等多種。菜餅子是用玉米面加野菜或青菜葉子上鍋蒸熟,是人們度荒年時的主食,現已無人食用。另外還有用少許白面(小麥面)做成的“發糕”,則屬玉米做法中的上品,多在節日中食用。
玉米餅子就咸魚、蝦醬是青島沿海漁民中最常見的吃法。咸魚中以咸鲅魚、咸刀魚(帶魚)和咸白鱗為最佳,蝦醬則有蝦子醬、蟹醬和蝦頭醬(用對蝦頭磨成)等。山地人喜歡大蔥蘸大醬就餅子吃,大醬都是農家自己制作的,有豆瓣醬、面醬(用小麥制作),其中用黃豆發酵做成的豆豉,摻以蘿卜丁、胡蘿卜丁、白菜絲等,吃起來鮮美可品,特別受人們喜愛。
地瓜學名甘薯,是青島地區,特別是即墨、萊西、嶗山一帶人們的主食。由于地瓜產量高,莖葉是喂牲畜的好飼料,又適于山嶺薄地種植,所以在青島山區廣泛栽種。 鮮地瓜怕凍,不好儲藏。萊西等地冬天多把地瓜放在屋內頂棚上;即墨、嶗山等地則多堆積在生火的炕頭,或在屋內挖地窖存放。一般可吃到來年奏,所以有“地瓜半年糧”的說法。 地瓜的吃法多種多樣,除鮮地瓜煮食或擦絲煮粥外,主要地切片和擦絲曬干,分別叫“地瓜干”、“地瓜絲”。將地瓜干、地瓜絲碾碎磨成面,即為地瓜面。 地瓜絲可用來做成“豆包”,不太好吃,所以就有了“別拿著豆包不當干糧的俗語,意思是別瞧不起人。 地瓜干只能煮著吃,由于吃起來不可口,如今很少有人食用,只能做飼料了。 地瓜面可單獨和面烙餅或烀餅子,還可與其他面粉混合包餃子、搟面條或做其他面食。有些做法很有特色,如采一種叫“筋骨草”的野菜或榆樹皮,搗碎后和地瓜面混合,搟成面條,放鍋內箅子上蒸,鍋底煮上菜鹵,熟悉后將菜鹵澆在面條上食用,這種飯菜一鍋熟的做法,人們給起了個很形象的名字,叫“二起樓”。還有一種叫“金銀卷”的食品,是用白面(小麥面)、玉米面、地瓜面分3層卷起,上鍋蒸熟而成。金銀卷黃、白、黑三色相間,吃起來香里透甜,這種做法在青島地區也很盛行。 地瓜以前是青島人的主食之一,所以,在吃法和做法上有很多花樣。如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地瓜作為主食的時代已成為歷史,但“地瓜食品”仍深受人們喜愛。烤地瓜、地瓜棗、炸地瓜片還擁有大批的愛好者。地瓜棗(萊西叫地瓜陰干)是在冬天把煮熟的地瓜切片曬干后密封于缸、壇內,到春天取出,上面一層白醭,味道甚佳。炸地瓜片則是把鮮地瓜切成薄片,上鍋用食油炸熟后,撒上砂糖,吃起來香脆可口。如今地瓜棗、炸地瓜片,在食品攤和食品店里多有出售。
米飯青島地區不產大米,過去,大米飯只有在有錢人家的餐桌上方能見到,尋常人家吃的多是小米干飯。即墨等地把做干飯叫做“撈干飯”,作法是把小米加水煮成半熟后,把湯濾出再上鍋蒸,濾出來的飯汁叫“飲湯”,這樣,飯做好后吃的喝的就全有了。這種既省柴草又省工的作法,世代相傳,直到如今。 小米干飯里如加上虹豆,或紅豆、綠豆,則飯更香,味道也各不相同。有時人們還用胡米(高粱米)或慘子米做干飯。慘子皮厚產量低,做出的飯味道不佳,如今已無人栽種。 用黍子米做的飯叫“大黃米飯”,多用它包上面皮蒸糕,是一種節日食品。
稀飯農家常吃的是小米稀飯、胡休米稀飯和玉米渣子飯,或用玉米面、胡休面熬成的各種面子飯。 小米稀飯營養豐富,是婦女“坐月子”和伺候老人、病人時的佳品。用少許玉米面摻上野菜、再加點鹽做成的稀飯叫“菜飯”是以前度荒年的食品。
餑餑也叫“饅頭”,是逢年過節、祭祖供神和親友之間禮儀往來的主要食品,花樣繁多。 棗餑餑是在餑餑頂端做上5個棗鼻子,嵌上紅棗蒸熟,作供品用;磕餑餑則是用面模(俗稱“餑餑磕子”)磕出蓮蓬、魚、桃、蟬、獅、猴等形狀的面食,用以贈送親友和節日期間食用。 在重要節慶日,如祭海,漁婦們還在悻悸上做上魚、蝦、蟹、貝、花卉或雞、燕等動植物面塑,形象逼真,造型美觀,使人樂于觀賞,不忍心吃掉。
面條青島人習慣叫“面湯”,由農婦們和面用搟面杖搟成,按形狀分,有寬面湯、棋子塊面湯(用刀切成菱角型)和細面湯等,寬面湯(也叫“寬心面”)是結婚時新郎新娘必吃的食品,現在城鄉婚禮中仍很流行。按糧食品類分,有白百湯、豌豆面湯、雜面湯由白面、豆面混合而成)、“三條腿面湯”(由白面、豆面、地瓜面混合成)等。用直豆面褂成的面湯,片薄光滑,吃起來非常可口。
餃子在青島農村叫“滑扎”,是青島人最愛吃的一種食品。過去,老百姓家只有過節或招待客人時才包餃子。常見的有白菜豬肉餡、蘿卜絲蝦皮餡、韭菜餡等餃子。沿海一帶的魚餃子很有特色,其中以鲅魚餃子為最佳。青島市區至今在谷雨前后鲅魚上市 時,子女還有向老人送鲅魚、讓父母嘗鮮鲅魚餃子的習俗。 近年來,還有一種野菜(養菜)餡餃子很得青島人青睞,春季在一些大飯店的餐桌上常可見到。
青島旅游報價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