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來遲,因為去冬的極寒。但盆周各地早已準備就緒,各類“花節”紛至沓來,以待氣溫轉暖時出門踏青賞春的游客。農村以當令景色,舉辦各類花節,既可滿足城里人出門踏春、鄉間旅游的需求,又能幫助農民增加收入,促進當地旅游經濟發展。
?
縱觀這些舉辦“花節”的地方,多數曾是當年地震受災嚴重的地區。旅游振興工程,顯然是這些地區災后重建、振興經濟的一個投資最少、效益較高的重要途徑。對于沒有受災的農村地區而言,利用當地原生態資源,開展“旅游振興工程”也是一個大市場。鄉村旅游作為“綠色生態經濟”和“體驗經濟”結合的產物,是經濟相對落后地區開發旅游資源的一種有效做法。但我發現,由于交通路況差異、距離大都市的遠近、自然條件和資源條件等不同,鄉村旅游在省內各地的發展并不均衡。一些地方發展滯后的原因很多,其中帶共性的問題,需要引起這些地方的高度重視和警醒。
?
首先需要解決一些人對發展鄉村旅游認識的偏差。鄉村旅游是對農業經濟的補充,也是推動城鄉統籌發展和改善民生問題的重要手段,還可支持當地農業人口的就地就近就業,離土不離鄉,就業不進城,舒緩城市化過分集中帶來的壓力;其次,亟待解決的是一些地方基層政府在支撐和引導上的不足。在一些自發性較強的地方,需要根據自己的特色提出可操作的指導性意見,幫助農民發展鄉村特色旅游項目,推動這一產業向廣度和深度發展;其三,當前,不少地區農村剛開始接觸旅游業,管理水平有限,景點餐飲住宿的衛生環境較差,亟須幫助農民提高服務質量,以適應旅游業的健康發展;其四,需要考慮:如何通過發展鄉村旅游,使地方財政收入得到較大增長,并將其中部分轉化為對貧困人口的轉移性補貼,使其有利于農村地區整體發展。
?
僅從記者觀察了解的情況看,這些問題解決得較好的范例也不少。比如,
成都市錦江區的三圣花鄉,由于緊靠大城市人口稠密區域,主要以一日游的休閑模式為主。據統計,即使非大假的平時周末,這個僅有萬余人口的近郊鄉,接待游客日均近五萬人次,年旅游收入已逾3億。在都江堰市,則是以居住型的度假避暑模式為主,不僅推動了當地房地產市場發展,也對農村住房、衛生、環境等條件的改善起到了積極作用。
?
成都錦江區和都江堰市的發展模式可能難以復制,但是其發展指導思路,卻對其他地區具有啟發性。首先是把旅游作為振興工程,作為城鄉統籌發展和改善農村民生的重要途徑。有了這個思路,再充分發揮當地優勢,打造旅游品牌,完善旅游管理和服務,就能在加快發展中推動旅游業發展方式轉變。比如綿陽市游仙區,在發展農家樂為主的鄉村旅游時另辟蹊徑,在當地舉辦的老龍山桃花會中增添相親的新內容,將人文內涵融入自然風光;而彭州則在葛仙山鎮萬畝油菜花基礎上,將境內丹景山周遭幾個同處淺丘地貌、以種植桃、李、梨、杏等花果的鄉鎮捆綁,打造現代鄉村特色旅游和淺丘高效生態觀光產業,使其成為
成都一小時黃金旅游圈中都市休閑養生、運動體驗的最佳目的地。這些地方在打造旅游特色品牌的同時,也促進了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可謂多贏。
?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