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盡管周遭人聲喧囂,
青海玉樹嘉那瑪尼石經城卻像是另外一個世界。
??????? 陽光和煦。一撥又一撥的信徒表情虔誠,手持轉經筒,撥動佛珠,圍著這座世界最大的瑪尼石堆念念有詞。
??????? 一年前,記者趕到這里時,人們尚未擺脫地震帶來的驚悸,寺廟里的幾個大經輪幾乎沒有人顧得上去轉動它。如今,人們的生活得到安頓,秩序開始建立。?
??????? 進入4月,氣候開始好轉,新一年的重建已經箭在弦上。結古鎮結束了冬眠,四面八方涌來的建設者、淘金客,及隨之而來的濃烈的商業氣息,使這里人氣興旺。
??????? 古老傳統與現代文明在此交匯,玉樹人已在企盼明天。本報特派記者周喜豐
?
距離結古鎮城區不到十公里的賽馬場,曾經是每年一度的“賽馬大會”舉辦地。這是輻射周邊藏族民眾的盛會,上萬人歡聚此地,歌臺舞榭,駿馬奔馳。?
??????? 大地震改變了這一切。而今,昔日匯聚歡樂之地,已成災民安置之處。從高處往下看,一個個帳篷鋪開在山間的開闊地帶,形成壯觀的藍色。
??????? 扎西
大同村三社社長才哇的家中,家當擺放得井井有條。桌子上擺滿了餅干、糖果,像是隨時準備來招待客人的。帳篷里,沙發、電視一樣不缺。才哇說,這些物品全都是震后從廢墟里搶出來的。?
???????? 三社會計唔金朋措自從去年8月底搬到賽馬場安置點后,自己在地上先鋪了一層地磚,地面顯得很平整,很有了一個家的感覺。他在村管委會聯防隊打工,能拿到1000元/月,這使他的生活顯得并不拮據。
???????? 三社48戶157人大部分都安置在賽馬場靠近主席臺的位置,形成正對的兩排,自然而然圍成了一個小院子。偌大的賽馬場,不少都是這樣,同一個村莊,或者同一個家族,緊緊依靠,形成一個個的帳篷小社區,有的還圍成了一小院子,他們說,“這樣可以相互照應”。
??????? 玉樹縣副縣長洛松江才介紹說,縣里專門成立了過渡安置領導小組,并給過渡安置管委會安排了兩名縣級干部擔任負責人,解決過渡期災民的日常生活。比如:生活上的救助,兌現救助資金、口糧;通過協助民政部門,對社會捐贈進行協調等。?
??????? 結古鎮區共有23個安置點。按照預定計劃,4月14日,結古鎮區居民住房重建全面開工,負責災民安置的結古鎮區11個管委會將改名為建委會。
????? “現在,工作重點已經轉為建設,包括拆遷、清墟、規劃政策的宣傳,了解群眾的意愿等等。”洛松江才說,在重建期間,進出結古鎮的道路全部交通管制,將進行“空城化”施工,鎮區重建的機制架構是“11個建委會+過渡安置管委會”。對于災民三個階段的民政救助過后,也緊接著將進入正常的保障體系,“不同困難條件的家庭,民政部門將給予不同的救助”。
?
不會改變的集體
重建的原則是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原址重建,避讓地震斷裂帶、地質災害隱患區。?
??????? 洛松江才介紹,重建將分為統規統建和統規自建兩種方式,鎮區災民將獲得國家補助的每戶標準為80平米的房屋。另外,州、縣將開辟金融平臺,實行5年貼息,災民可以申請貸款建房。
?????? “我們的目標是,到今年8月30日前,結古鎮所有災民都將入住新房。”洛松江才表示,結古鎮涉及的重建戶(包括加固的)共有1萬余戶,時間很緊,任務很重。
???????? 才哇在扎西
大同南管委會上班,村民要開始蓋房子了,他也一直忙個不停。統規自建,意味著村民可以在自己家的宅基地上建房子,出現爭議的是統規統建。才哇說,統規統建的房屋上面是住房,下面是門面,一些村民以前沒有住過這種樓房,怕不習慣,所以,他得跟他們做做思想工作。?
???????? 三社是集體化較高的村莊。在地震中,村里的牧場、磚廠、沙廠等產業也遭到損毀,停業至今。即使如此,年底社里用裝載機掙來的錢給村民發了糧食,包括大米、面、油、青稞等,可以保證吃很長一段時間。因為廠子停業,不能產生效益,這些福利雖然比前幾年要少,但村民都感到滿意。
???????? 要是在以前,社里的25個待業青年都在廠里干活,每個月可以拿800元的工資,年底獎金3000元。而現在,社里只有在牧場看牛和開裝載機的司機還在拿工資,其余均處于失業狀態。?
???????? 這是才哇擔憂的問題。所以,這幾天,社里的牧場、磚廠、沙廠等實業也要開始重建。另一個問題是,因為統建、自建之別,以后社里的人會分為兩部分,將不會聚居在一起。
???????? 才哇無法具體衡量重建將帶來多大的改變,但他的印象中,必定是天翻地覆,“不管大家住在哪里,以后集體資產還是大家的”。
???????? 玉樹的中心結古鎮已經成了一個大工地,到處是令人窒息的揚塵,大量的建筑工人涌入,人流、車流來來往往,為重建特地修建的環城公路,貨車、小汽車夾雜在一起,稍有意外,便會造成擁堵。
?
建設者和淘金客
數萬名建設者的涌入,帶來了與當地傳統不一樣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
??????? 餐館、酒店、商鋪,甚至露天市場,在結古鎮道路兩旁比比皆是。有的盡管只是一個帳篷或者板房,但濃烈的商業氣息,已使重建中的結古鎮顯得熱鬧非凡。
??????? 作為唐蕃古道的重鎮,結古鎮這個名稱在藏語中的原意是“貨物集散地”。長江從它身邊流過,它也成了長江流域中第一個人口聚集之地。現在,也并沒有因為路途遙遠而阻擋生意人的腳步。相反,作為現代文明的重要部分,商業經濟的滲透力使這里聚集了來自四面八方的淘金客。?
??????? 一個月前,
青海湟中人侯海萍來到了玉樹,發現這里的鋪子很緊俏,租金的高昂令她驚訝。她覺得自己有點來遲了,此前,她在
西寧開了兩年多鋪子,直到鋪子租期滿了,才決定到玉樹發展。后來,她租了一個20多平米的板房,月租是3000多元。
???????? 生意人蜂擁而至,并不是個個都能賺錢,總體上,有人歡喜有人憂。?
???????? 侯海萍剛開張了一個星期,還不知道生意會到底怎么樣。另一個商人馬秀芳在玉樹張羅了4個月,才開始搭建開清真面館用的帳篷。
???? 旁邊的一個板房上,用紅色的油漆寫著大大的“拆”字,讓馬秀芳心神不定。“打板房的話,還說不定什么時候就要拆了”,馬秀芳說,為了節省成本,她只能打帳篷了。4個月來,她一直在結古鎮找地皮,好不容易租了一畝三分地,一年的租金是4萬元。
???????? 她當初看中的是,結古鎮的工地上最少有十幾萬工人要來,但來到玉樹,發現難度比想象中大得多。現在,加上前期的費用,已經差不多搭進去十萬了,一分錢還沒有賺到,今年的錢掙不上,地皮已經租下來了不做也不行,但她還是盼望,“哪怕只讓我開一年,我就能保本”。?
??????? 一切在看似忙亂的秩序中,有著自己的規律在運轉。在不大的結古鎮上,從皇品狗糧到國產漢堡,從小小的電子產品到大型施工機械,樣樣都買得到。五花八門的商鋪,幾乎能滿足人們所有的衣食住行。
??????? 來自他鄉的飯館也要適應當地人的口味而作改良。在一家川味餐館里,一位阿卡(藏傳佛教僧侶)戴著眼鏡,以流利而標準的普通話煲著電話,中氣十足,笑聲通透,不斷地夾著菜,吃得很香。
??? 餐館老板說,為適應當地人口味,特地將
四川麻辣進行了改良,結果很受本地人歡迎,他發現,當地藏民平時吃的、喝的,早已不僅僅是青稞面、酥油茶了。
?
沖擊與交融
今年元月,高娃與丈夫在前往玉樹縣政府駐地的路邊開了一個板房網吧。90臺簇新的電腦價格不菲,液顯、鼠標、耳塞質地細膩,板房里裝潢不賴。在州政府附近,高娃還有一家更大的網吧,120臺電腦。?
??????? 地震后,網吧消費者大大增多。下午6點過后,網吧里往往滿座。價格不低,4元/小時。來上網的還有管委會、縣政府工作人員和工地上的民工,查信息、傳文件、玩游戲。
??????? 網吧里也出現了地震之前不可能走進網吧的中年父母。因為他們的孩子變成網吧常客。這些家長會前去請教網管如何QQ聊天。大學畢業就開了網吧的高娃認為,這將有助于當地居民認識更廣闊的世界。
??????? 四面八方涌來的建設者、淘金客,及隨之而來的濃烈商業氣息,古老傳統與現代文明在此交匯,或將潛移默化地影響當地人的生存方式。
??????? 玉樹縣59歲的藏族退休干部馬秀英也感到了這種改變,“你看現在的年輕人,穿著牛仔服,打著發蠟,與老年人是天與地的差別。”
??????? 馬秀英樂意接受新生事物,在她看來,這未必不是好事,“只要條件好了,大家也都會建廁所、講衛生”。馬秀英最喜歡看
湖南衛視,她認為“好看得很”。?
??????? 雖然地處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但結古鎮的消息并不閉塞。人們在談論汽油漲價,談論
日本又地震了。遠處的廣播或者音響里,除了佛教的念誦,偶爾也會傳出西方的流行音樂,席琳迪翁在唱著《愛是永恒》。
???????? 在現代生活的沖擊下,藏傳佛教徒如何保持自己對于宗教的虔誠?馬秀英充滿自信,“人們的信仰不會丟失,這是幾千年的傳統”。?
???????? 在玉樹最大的瑪尼石堆,堆放了數百年來人們在此祈福、許愿的經石,每一塊都有一個愿望。周邊林立的便是救災的帳篷,現實世界與心靈世界交錯。信徒們手持轉經筒,撥動佛珠,念念有詞。
??????? 重建也兼顧到了宗教場所的修復,寺廟的災后重建也在同步進行之中。像很多地方一樣,玉樹也正在把境內的宗教資源開發為旅游資源。當地意圖把玉樹建設成為高原生態型商貿旅游城市,打造成“融合康巴文化、三江源生態資源的多元特色旅游區、世界高原旅游的目的地”。
??? 不少人認為,玉樹的旅游資源一直被忽略。重建是一個機會。面對發出鏗鏘之聲的工地,當地旅游局局長壯志豪言:“你沒發現嗎?幾萬重建大軍都在為我打工”。
?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