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川藏看最美的風景,川藏公路,川藏線,風景,自駕。走川藏線,是被很多驢友奉為對自己影響一生的經歷。而川藏線這條經典的旅行線路,也被很多旅游媒體一而再再而三的去爭先報道,旅游、游記攻略,旅游景點,好玩嗎,在哪里,有什么好玩的,怎么去,怎么走,住宿,景點景區
走川藏線,是被很多驢友奉為對自己影響一生的經歷。而川藏線這條經典的旅行線路,也被很多旅游媒體一而再再而三的去爭先報道。所以,走川藏線成為了很多人夢寐以求的心愿。
穿行川藏線從拉薩回來之后,坐在電腦前敲下那一個個熟悉的地標,翻看著旅途記錄下的那些感人畫面,我在唏噓,沒想到有一天自己會走川藏線,而且還是以自駕的方式。
一路上,迎風前行。行走在川藏線上,你會發現有很多人在以自己的方式,完成著對“旅行的意義”這個大命題最好的詮釋。徒步、騎行、搭車、自駕……川藏線上最不缺的就是各種故事與大美的風景。而這所有的一切,或許在2020年都將有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沿線許多地方都在修建隧道,曾經的大美川藏線和高峰體驗將被狹長且黑暗的隧道所取代。
這樣曲曲折折的山路,已經數不清走了多少。那些景,從此我與你近在咫尺,卻無法相望從成都出發,一直到圣城拉薩,全程2650公里的距離,翻越了無數個山頭,無數條溪流、急灘……叫得上名字的就有二郎山(2182米)、折多山(4298米)、高爾寺山(4412米)、剪子彎山(4659米)、卡子拉山(4432米)、海子山(4685米)、宗拉山(4150米)、拉烏山(4369米)、覺巴山(3911米)、東達山(5008米)、業拉山(4685米)、安久拉山(4325米)、色季拉山(4559米)、米拉山(5013米);跨過了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上游、以及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如今,坐在電腦前,看著這一個個自己曾經經歷過的地方,猶如身在夢境之中,如此多高海拔地區,就讓我這么平安、順利的度過了。
站在折多山,可以眺望到遠處山坡上的康定情歌幾個大字。分別用中英藏文書寫這次自駕行程第一天的前半段,領隊特意帶我們走了一段即將就要消失的路段:石棉縣大崗山水電站沿線。大崗山水電站位于大渡河石棉縣境內,在走這段路的時候發現,兩邊的房屋已經人去樓空,公路也已經破爛不堪、坑坑洼洼,旁邊的水電站工地正在緊鑼密鼓的趕著工期。說不定,在我現在碼字的這段功夫,在你在閱讀這篇博文的時候,這段路已經被淹沒,成為了歷史了。
站在折多滿山的經幡處,眺望一輛輛抵達的車輛。我認為從康定開始,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進入了318國道川藏公路境內,隨著海拔的升高,風景也在移步一景中變化著。也是從康定開始,頻頻出現在各種游記、紀錄片中,爛熟于心的地名才真正的讓我覺得,川藏線我來了……新都橋、塔公草原、折多山、巴塘、理塘、波密、林芝等等,多到讓你不得不隨時拿紙筆記下來,才能在日后的回顧時一一的對上號。
高城理塘。川藏線上的高山、峽谷、雪山、草甸,飄揚的經幡,悠閑的牛羊,再加上一個個被稱為生命禁區的高海拔埡口地帶,一座座風格不一的藏式民居……川藏線的魅力,絕非你坐在電腦前看看那些炫酷的圖片,就可以能夠感受到的。這也是為什么有越來越多的人,通過自己的方式,在川藏線上進行著屬于自己的朝圣之旅。
半路上的遺跡其實,今年走川藏線,多了一些不一樣的情愫。2020年正好是川藏公路通車60周年,穿行在這條風雨60年的天路上,會更加的感慨人類的偉大,以及川藏公路對沿線居民的重要性。川藏公路很險,除了高反對人的意志的威脅,一段段懸崖峭壁、坑坑洼洼;一處處泥石流、山體滑坡,再加上如通麥、排龍這樣的天險,川藏線上處處存在著危險,稍不留神就有奪去生命的危害。
川藏線上的“英雄”們當然,這所有的一切危險,將隨著川藏公路上各個隧道的建成通車,而告別歷史的舞臺。但是,隨之而與我們告別的還有一個個曾經昭示著人類的頑強、人類不斷挑戰自己的一個個高海拔埡口,無數的風景都將被擋在一個個隧道中。當然了,隧道的建成,也縮短了成都到拉薩的距離,加上日后林拉高速的建成,曾經用小十天才能走完的川藏線,或許只需要三四天就能走完。而之前所面臨的高反、泥石流、山體滑坡等危險也會降到最低。總的來說,有喜有憂吧,安全永遠都是第一位的。
路上的風景那些人,行走川藏,把自己最好的青春年華交付于此。在川藏線上,最不缺的就是形形色色的人,他們用自己的方式,騎行、徒步、搭車、自駕……在這條被稱為天路的路上,書寫著屬于自己的故事與神話。或許,他們沒有太多的豪情壯志,行走于此只是為了去行走,去對自己有一個交代;或許,他們的骨子里有一點點的小文青,行走于此只是告訴自己,曾經乃至現在都還沒有丟掉的那一股子“酸腐味”;當然,這條路上或許還有另外的一種人,在窮游說詞遍地的今天,打著窮游的旗號,消費著越來越多的好心人的好心相助,一路到拉薩,還恬不知恥的炫耀自己用最少的錢抵達目的地,卻沒有對沿途幫助過的人以示感謝。
朝圣者,川藏線上最讓人感動的人。有句話不是說了嘛,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這樣的現象,在川藏線上尤其多見。
川藏線上不缺故事與感動。
在高爾寺山埡口,停車休息的時候,遇到兩個正從山腳下扛著自行車,順著小路,頂著高反,喘著粗氣,爬上來的年輕人。

他們告訴我說,是從成都來,辭了職,從成都到高爾寺山埡口的時候,已經騎行了19天了,整個隊伍有十幾個人。我不記得是不是有問他們此行的目的。其實,目的有時候也并沒有那么重要,在路上就好。
追趕這趟旅程還遇到兩個人,讓我記憶猶新。在4559米的色季拉山口,跟著大部隊人馬看完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南迦巴瓦峰,返回停車場的時候,遇到正在向著色季拉山口艱難騎行的一個騎友。快到山口的時候,見他停好自行車,又跑了回去。原來是在幫助同伴一同過山口。
怒江108拐,其中一拐。聽其中的一個跟我說,他們來自江蘇,遇到我的時候,已經騎行了180天……在色季拉山口的時候,其中一個還遇到嚴重高反。如今,我已經回到了家里,不知道這兩個小兄弟騎行到了哪里。祝福他們。
路上的風景川藏線上的人,說上幾天幾夜都無法說完,就騎行的人就見到了十幾撥。而穿的整整齊齊,一步步邁向拉薩的徒步者,也比比皆是。有些徒步者確實是在用雙腳丈量著川藏線,這些人我很敬佩。但有些人,我不想提,只能送他們兩個字:呵呵。
從成都出發,歷時九天,行程2650公里,終于抵達圣城拉薩。這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九天時間里,昂科威一路搭載我上高原、過激流、走懸崖峭壁、淌坑洼淺灘,良好的性能讓其一路都呈百分之百飽滿的狀態前行。有的時候,在過一些坑洼路段時,我都有點心疼這輛車。不過還好,它的表現從第一天上路,就沒有讓我失望過,也沒有過一次啞火的時候。在顛簸路段,啟動運動模式,整輛車也變得硬朗了許多,讓坐在車內的我將顛簸的程度與幅度降低到最小。
路上的風景長途自駕旅行,最擔心的就是旅途的疲勞。想想看,走川藏線的這九天,每天待在車上的時間平均都要有差不多8個小時以上的時間,如果車子不舒服,那簡直可以說是噩夢一般的旅途了。而別克昂科威舒適的座椅,九天下來讓我毫無疲憊感,這說起來沒有半點虛言。這幾天,我一直都是坐在副駕駛的位置,在我休息小憩的時候,無論怎么翻身,都可以讓我輕松自如;可伸縮調節座椅,以及寬大的空間,即使比我高的人都毫無壓迫和緊湊感。
9月的川藏線,油菜花才剛剛開放。駕車長途旅行,音樂的陪伴是多么重要,我想不用我說,大家也都心知肚明。別克昂科威的BOSE音箱系統,讓整個視聽效果立馬上升了一個檔次,同行的朋友放的演唱會,就跟在現場聽的感覺一樣。爽!
站在布宮,眺望藥王山這趟自駕之旅,還繞道去了一趟中國最后一個通公路的縣:墨脫。提到墨脫,人們第一印象便是螞蟥、泥石流、山體滑坡這樣的字眼。2020年10月底,隨著嘎隆拉隧道的建成通車,中國最后一個未通公路的縣也宣告正式通車了。別克昂科威穿過嘎隆拉隧道,行駛在眼睛在天堂,腳下便是地獄的“墨脫公路”,同樣經受住了考驗。從墨脫公路80K,直到墨脫縣城,短短60多公里的路程,開了將近有4個多小時,時速一度底到只有十幾公里。昂科威繼續保持著良好的狀態,把我們平安的送進墨脫縣城,又平安的帶我們離開。真的要感謝昂科威,如果不是它,我真的不知道什么時候才會走進著隱藏著的蓮花圣境——墨脫。
五彩的山巒。后記
每一次的旅程,都是從最初的相識,到旅程中的相熟,再到終點的分別。或許是這樣的分分合合經歷的多了,多多少少有了一點麻痹的感覺。而,行走川藏線似乎讓我又找回了還未曾泯滅的感動。
奔流不息的雅魯藏布江就如在拉薩最后的告別晚宴中,有朋友說到,我們這都是一起經歷過生死的團隊。當然,說經歷過生死難免有點夸大了,但是一路上我們跨天險,走天路,同行九天,無論是和人,還是與車,都結下了割舍不下的情誼。
通麥天險,危險伴隨。或許有些人之間,九天的時間里連話都沒有機會說過,但是一個眼神的遞來,就能明白其中所包含的點滴關心與問候。我想,這是西藏的魅力,讓原本浮躁、不屑一世的都市人,都回歸到了最初的自己,都看到了最真實的自己。感謝一路同行的你們!
路上的風景來源:新浪博客@黑米粒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