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最有特色的老宅子你去過了嗎(組圖),杭州,老宅,建筑。老宅留下了一個個與后人對接的暗號,消逝的時間也在城市的空間里留下痕跡。當歌曲和傳說已經(jīng)緘默的時候,建筑還在說話,,旅游、游記攻略,,旅游景點,,好玩嗎,,在哪里,,有什么好玩的,,怎么去,,怎么走,,住宿,,景點景區(qū)
老宅留下了一個個與后人對接的暗號,消逝的時間也在城市的空間里留下痕跡。當歌曲和傳說已經(jīng)緘默的時候,建筑還在說話。
杭州的老宅大多建于清末民初。當時的杭州正處于中西交匯、新舊接替的時期,造出的建筑也五花八門:既有三合院、四合院、莊園等典型的中式風格建筑,也有巴洛克、歐洲古典主義樣式的歐式別墅建筑。時光變幻,老宅未老。
“私宅”秋水山莊
地址:北山路38號,靠近斷橋
建于20世紀30年代,瀕臨西湖,背靠葛嶺。它最初是史量才的私宅,取名“秋水”,是因其愛妻名為沈秋水。
秋水山莊沈秋水原名沈慧芝,原本是晚清上海灘的一名妓女,在一次飯局中偶遇了史量才。兩人很快就視彼此為知音,史量才為她改名秋水,并成了他的二太太。史量才一生中有三個女人,唯獨秋水無兒無女,史量才自愧對她,于是在西湖邊建了這座“秋水山莊”送給了她。1934年,史量才被暗殺后,沈秋水也很快離開了。之后一度被改建成婦孺醫(yī)院,如今成了新新飯店的一部分。
秋水山莊的美感源自整個立面。它有著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典型特色,比如朱紅色花窗、四根青石柱子頂天立地,但也有別具匠心之處,比如方形的柱子,還有抽象意味的朱紅色花窗圖案。最有意思的是山莊后面的花園。沈秋水喜歡《紅樓夢》,史量才就在后院建造了怡紅院——當年賈寶玉的住所。男人這么有心,算是暖男界的代表了吧。
沙孟海故居
地址:龍游路15號
沙孟海故居龍游路如今是武林路女裝街的一部分,而在繁華背后,隱藏在街巷口的那幢門楣樸素的建筑就是沙孟海故居
這個老宅也有近100年的歷史了,從外觀上看,圍墻灰白,瓦片素黑,房子用的是青磚,中式建筑風格濃烈。而屋頂直立的煙囪和屋前的門樓樣式,又凸顯出西式建筑的格局。
沙孟海在這兒居住時,別墅內(nèi)還種著幾株火紅的石榴樹。石榴花盛開時,把整個別墅都映襯得分外雅致,因而這里也有“若榴花屋”的美名。
風雨茅廬
地址: 大學路場官弄63號
風雨茅廬1933年,郁達夫被逼舉家搬遷至杭州,他在當時場官弄的一塊空地上建起了這座別墅,并以“風雨茅廬”命名,這大概也是當時的心情寫照吧。
郁達夫是作家,但他跨界親自設計了風雨茅廬。它是經(jīng)典的坐北朝南布局,內(nèi)有五六間平房,后院還有三間平房,分別是書房和客房。不過,郁達夫夫婦只在這里住了兩年就離開了杭州,之后別墅一直作它用。仲向平拍下風雨茅舍的時候,這兒是杭州小營派出所的辦公用樓。派出所搬走后,這里幾經(jīng)修繕后一直空著。據(jù)住在附近的老杭州說,風雨茅廬大門緊閉已經(jīng)有六七年了。
靜逸別墅
地址:北山路葛嶺山麓
靜逸別墅靜逸別墅的主建筑是兩棟歐式風格的二層小樓,推窗即見西湖。它建于上世紀30年代,曾是商人、政治家張靜江的私宅。
當年張家富賈一方,是南潯四象之一。還有個八卦:這里造價最高昂的其實并非別墅本身,而是通往別墅的那數(shù)百級臺階。因為張靜江腿腳不便,上下樓梯需要專人抬轎,所以特意建造了寬廣的階梯,以使三人并行。另外,這些階梯所用的水泥也非同一般,都是從法國進口的。
張靜江搬離別墅后,這里一度成為辦公場所,現(xiàn)在被改造成一家酒店。
“公所” 恒豐綢莊
地址:中山中路18號
恒豐綢莊曾是清河坊一帶最大的綢莊
恒豐綢莊美國作家鮑金美曾在《在杭州·我的家》一書中這樣描述它:“那是一個嚴肅的、幾乎神圣的場所。我們從大街拐入一扇沉重的雙開大門,跨過高高的門檻,就進入了一座周圍全是高墻的院子。院子旁邊是一棟中式的深色大瓦房,店堂里還有紅木鑲的天花板、長柜臺,靠墻邊的架子上擺著的,則是一卷卷的綢緞。”
在人世的洪流中,曾經(jīng)人聲鼎沸的綢莊終被廢棄。所幸,老宅一直保留在原地。
之江大學舊址
地址:之江路六和塔西側(cè)
這是一個由20余幢高低錯落的老宅構(gòu)成的建筑群,建于1903年前后。
枝江大學舊址它曾是之江大學的教學園區(qū),有主樓、圖書館、慎思堂、紅房、綠房、灰房、都克堂等,是西方近代建筑糅合東方韻味而建成的老房子,還隱約可見當年歐洲文藝復興的影子,還曾獲得世界近代學府建筑完整保護建筑類的第二名。
最值得一說的是紅房。它由兩幢別墅構(gòu)成,分別是上紅房與下紅房。上紅房以清水紅磚建成,厚重敦實,有古羅馬建筑的痕跡,之前是之江大學的職工宿舍,后來一度改為學生宿舍;下紅房則是當年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在杭州的居所。
“舊巷”源茂里
地址:清河坊北側(cè)扇子巷
源茂里在杭州的老宅之中,商業(yè)建筑和名人別墅占了大部分,普通民居尤其是能講出點故事的民居,著實不多,源茂里算一個。
它建于上世紀30年代,由上海商人沈源茂出資建造而成。
源茂里是比較典型的杭州近現(xiàn)代石庫門建筑之一,分為一弄、二弄、三弄,共有二十余個石庫門單元。大門門框外觀由花崗巖或寧波紅石所搭筑,烏漆木門,并配有鐵吊環(huán)相扣。走入大門,是一個單元一戶的人家,時至今日,依然有人居住。
十五奎巷
地址:東起中山南路北端,西至城隍牌樓巷
《武林坊巷志》中這樣描述十五奎巷的景致:吳山新雨道少人,石龜巷古無風塵。
十五奎巷在宋代以前,十五奎巷就是一個經(jīng)營竹竿為主的集市,所以也稱“竹竿巷”。后來眾安橋市場逐漸熱鬧,搶了竹竿巷的生意,遂改名為“十五奎巷”。
關(guān)于這個名字,還有兩個故事:一是明代時,這條巷內(nèi)有一個石烏龜,所以叫“石烏龜巷”,但叫起來著實不雅,于是改諧音為“十五奎巷”;第二種說法源自諧音“十武魁”,傳說明嘉靖年間,居住在巷子里的人在科舉考試時一舉得十人,因而被世人稱為“十武魁”。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收集而來,版權(quán)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及時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