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上莊,車行5里,隱約見路邊一片翠竹之后,山嶺之前有一亭閣,山腳之下還有一大片依山而筑的古樸村落。
路邊恰有一白底黑字的水泥宣傳牌,一看方知這里是上莊鎮的石家村,仍是北宋開國功臣石守信后裔聚居的古村落,石氏后人為紀念先祖當年與趙匡胤結為棋友,就以房屋、街道、溪流為棋格,建成了這座縱橫有序、方正整齊的棋盤式村莊,因此石家村又被稱為“棋盤村”。
績溪石家村順著公路旁的田間小路,穿過一片油菜花海,直奔山嶺前的那座亭閣。行至近前,眼前是一條溪流橫亙,溪流之上架著一座三墩二孔的青石古橋,橋下墩如船頭,墩間則清流奔淌,對面的橋頭處便是剛才遠遠所望見的那座亭閣,只見它飛檐翹角,古雅秀致,細看后始知其為“魁星閣”。
隨手用羅盤測了一下方位,此處正位于遠處村子的西面,這一溪、一橋、一閣,一山正是一個典型的“獅象守門”鎮水口的風水態勢。
青石古橋沿著有著石砌護提,花紅樹綠的溪邊石徑向村內走去,村內的房屋還是以典型的老式徽派民宅為多,石庫門、小青瓦、白粉墻、馬頭檀,磚門樓……雖然歷經風雨,天災人禍,但保存得算是相對完好,不知道是不是那斑駁墻頭上,不時映入眼簾的毛主席語錄的功勞。
在村中一通巡游,立刻發覺村中的縱橫巷道均極富特色,不同凡響。
一則是用條石鋪就的村中巷道旁都有一條筆直的落水溝,晴天時,水溝中倒映的是一線天際和那高高的馬頭檐,雨天時,則是上有飛瀑直掛,下有涓涓細流的情景。
水是生命相延,更是財源滾滾如流水的象征,這也正是古徽州村落建筑中的一大特色。
二是這村道上鋪設的條石,鋪法也格外有講究,那長條麻石均是橫向鋪設,條石出頭懸于邊溝的水面之上,據說,當夜深人靜之時,因條石空懸,若有人行走其上,便會發出“咚咚”的聲音,再加上窄巷高墻的作用,又會將聲音放大許多,有著提醒村民,防賊防盜的作用。
馬頭檐三是村中巷道五橫九縱,橫平豎直,排列井然,路路相通,恰如半幅棋盤般規整;五條東西向的橫巷,如同棋盤上的五條“橫線”,南北向的九條縱巷,則同棋盤上的九條“直線”,而那一幢幢民居恰如棋盤之上的“士,相、馬、車、炮”的棋子矗立于棋格之上;至于人行其間,更是如同局中棋子,盤上小卒,惟有進退有序,始得脫身。
四是村中的每條巷道中都有巷門,若是關上了巷門,原本路路相通的巷道,便會成為一條死路,若是打開,又會形成一條活路;必要時,可將有的巷門開啟,有的巷門關閉,自然就會將冒失闖入,又不了解情況、不熟悉道路的外人或賊盜,引入到村內,一網打盡。
長條麻石均是橫向鋪設直到今天,若不是有熱心的村民為我指點路徑,要不然,象我這樣的局外人,冒冒失失地闖入村內,再想輕易走出這迷宮一樣的棋盤村,怕是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返身出村,復過繞村而流的那條桃花溪,于公路高處回望,但見整個村落于山環水抱,綠茵掩映之中,盡顯一股陰柔之美,復想起剛才于村落之中,走過的那些縱橫交錯、方正筆直的巷道,無不呈現出一種剛正之氣。
石家村至此不由得感嘆:古人行結村造屋之事,竟然也能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外圓內方、剛柔相濟的精髓如此完美的體現,實在是絕啊。(圖/文 柴文)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