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小吃的典故 北京旅游必知
上品旅游 2016年07月06日 23:00
老北京小吃的典故 北京旅游必知: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這話放在咱們 北京 更是一點都不假,且不說咱北京好吃的東西有多“老北京小吃的典故 北京旅游必知”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這話放在咱們介紹一下老北京小吃的典故。
艾窩窩
據老北京人傳說,有一位在“皇宮”紫禁城里當過太監的人說,明時皇宮里的 “儲秀宮”居住著的皇后和妃子,她們天天吃山珍海味,感到有些膩了。有一天,在“儲秀宮”做飯的一個回族廚師,從家里帶了些經常食用的清真食品“艾窩窩”,正在廚房里吃的時候,被一位宮女看見了。她一嘗很好吃,就給皇后帶了點,皇后一嘗,亦感到非常好吃,就當即讓這位回族廚師為居住在“儲秀宮”的皇后和妃子們做“艾窩窩”吃。
驢打滾
據說有一次,慈禧太后吃煩了宮里的食物,想嘗點兒新鮮玩意兒。于是啊,御膳大廚左思右想,決定用江米粉裹著紅豆沙做一道新菜。新菜剛一做好,便有一個叫小驢兒的太監來到了御膳廚房,誰知這小驢兒一個不小心,把剛剛做好的新菜碰到了裝著黃豆面的盆里,這可急壞了御膳大廚,但此時再重新做又來不及,沒辦法,大廚只好硬著頭皮將這道菜呈給慈禧太后的面前。慈禧太后一吃這玩意兒覺得味道還不錯,就問大廚:“這東西叫什么啊?”大廚想了想,都是那個叫小驢兒的太監闖的禍,于是就跟慈禧太后說:“這叫驢打滾。”于是,我們的一道有名小吃“驢打滾”就這樣誕生了。
其實,“驢打滾”真正名字的由來,是因為成品黃,白,紅三色分明,非常好看。加上最后制作工序中撒上的黃豆面,猶如老北京郊外野驢撒歡打滾時揚起的塵土,因此而得名。

面茶
面茶作為咱們老北京人早餐中的一種,喝起來也有一定的講究,那就是不用勺不用筷子,而是一手拿碗,先把嘴巴攏起,貼著碗邊,轉著喝。面茶的起源時期,據悉可以追溯到清代。據清代《隨緣食單》記載:熬粗茶葉汁,炒面兌之,加芝麻醬亦可,加牛乳亦可,微加一撮鹽。無乳則加奶酥,奶皮亦可。這是關于面茶最早的記錄和介紹。
豆腐腦
如果您有幸早上在特正宗的北京早點鋪子吃過早飯,您一定經常聽到這樣的一個說法,那就是“老板,來碗兒豆腐腦。”在咱北京,早年間喝豆腐腦,前門外門框胡同的豆腐腦白和鼓樓豆腐腦馬最為有名,人稱:南白北馬。”門框胡同的白家豆腐腦稱的上是白如玉,嫩如脂,入口即化且有豆奶之香。除此之外,咱北京西城區的西單米家兄弟,南城天橋的姓白的豆腐腦口碑也是不錯的。
炸糕
說到炸糕,咱北京人更是不陌生了。可是要說起炸糕真正的起源地并不是咱北京,而是天津。估計因為天津和北京地理位置很近,再加上咱北京人實在太喜歡它了,所以它的名號在咱北京比天津還大。
炸糕起源于晚清光緒年間,那個時候有個人叫做劉萬春的,開始他推著獨鴕車走街串巷叫賣炸糕,積累些資本之后,劉萬春與他的外甥張魁元合伙,租了一間八尺見方的腳行下處(搬運工辦事與休息的地方)掛上了劉記的招牌,干起了炸糕店。由于劉萬春做的炸糕選料精,做工細,味道好,口感妙,物美價廉。在眾多的炸糕中出類拔萃,獨樹一幟,買賣日漸興隆,最終贏得了“炸糕劉”的美稱。
鹵煮
提到鹵煮,咱北京人總是想起過去南城南橫街的那家小腸陳,甚至也有的人一直認為,小腸陳是咱北京鹵煮的起源地方。
其實,真正的鹵煮起源,真的比小腸陳永久的多,大概可以追溯到乾隆年間。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皇帝巡視南方,曾下榻于揚州安瀾園陳元龍家中。陳府家廚張東官烹制的菜肴很受乾隆喜愛,后張東官隨乾隆入宮,深知乾隆喜愛厚味之物,就用五花肉加丁香、官桂、甘草、砂仁、桂皮、蔻仁、肉桂等九味香料烹制出一道肉菜供膳,后來命名這道肉菜為“蘇造肉。”
后來這道菜慢慢傳到民間,舊社會用五花肉煮制的“蘇造肉”價格貴,一般老百姓吃不起,于是他就用價格低廉的豬頭肉代替五花肉,同時加入價格更便宜的豬下水煮制。沒想到歪打正著,一發不可收拾地創出了傳世美味,這就是咱們日后熟悉的鹵煮了。
除此之外,炸灌腸、爆肚、羊眼包子、炒肝、炒疙瘩、糖火燒都是北京不錯的美食小吃,每個美食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故事。
北京旅游報價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