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像》是米開蘭基羅25歲時的作品,不僅為他奠定了文藝復興大師的不朽地位,也成為佛羅倫薩人的驕傲和佛羅倫薩的精神象征。 根據瓦薩利《藝術家列傳》中的記載,《大衛像》在米開蘭基羅動手之前,原來是一塊廢棄的石頭。有一位雕刻家西蒙.達.腓耶索在雕制一個人像時不慎失手,將這塊
大理石在兩腿位置中鑿壞一個大洞,看來殘破可憐,似乎已經不可能再雕出一件完整作品了。 當時的意大利首長庇耶羅.索德利尼想把它送給達文西,后來又想交給渴望得到的雕刻家安德列亞.康杜西。米開蘭基羅知道后,想嘗試這件別人認為不可能的事。米氏為了爭取這塊石頭事先做了周全的準備。他到現場仔細的把石頭重新衡量,計算好如何依照既有形狀創作雕刻,然后向索德利尼提出計劃,后真的爭取到了這塊
大理石。 他首先做了一件手執投彈器的大衛像蠟模,之后又在
大理石四周用臺架和厚板立起屏障,開始埋首工作。原先被鑿壞的部分,經過米開朗基羅的處理,還在石像邊緣保留下部分鑿痕,今天觀賞者還可以留意到這些細節。由于米開朗基羅細密思慮的創作,使一件廢棄了的東西,又奇跡般的復活過來。 當這座龐大的雕像完成后,要如何運到廣場去又引起了討論。結果是基利阿諾.達.桑伽洛和安東尼奧兩人造了一座堅實的木架,把雕像用繩索吊在上頭,以減緩搬運時的擺動,慢慢送往目的地。在繩索上,米開朗基羅設計了一個滑結,當重量增加時,這個結便會自動繃緊,他還畫了素描來解說這個結實和安全的負重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