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是一個艱苦而極具自然魅力的地方,“跳躍”在北極圈上,不僅能體會到“短暫即永恒”,還可以和外冷內熱的
芬蘭人分享馳騁雪原的歡樂。特殊的地理位置,嚴峻的自然條件,使
芬蘭人形成了極富北歐特色的性格,內斂、低調,但內心充滿民族自豪感,在全球化的今天,他們堅定地維護著自己的傳統。
薩利色爾卡:圣誕老人的“出租車”
離開
北京12小時后,我站在了北歐一米厚的冰雪上。半天時間,飛越了40攝氏度的溫差。我穿著短袖T恤,哆嗦著走到機場外面,只是想真切感受一下北極圈以北的溫度。
伊瓦洛(
芬蘭拉普蘭省的重要城市,位于北極圈以北260公里)機場并不是我的終點站,我要從這里前往薩利色爾卡。一小時四十分鐘前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轉機時,機場海關的帥哥問我:“這時候薩利色爾卡已經很冷了,你去那里做什么?”我 笑著說:“跳躍北極圈!”他一臉錯愕地看著我。對他來說,“北極圈”是觸手可及的本土立體地標,但對我來說,目前它還只是藏在課本里的一個名詞——北極圈(Arctic Circle),北緯66°34'的一個假想圈,北寒帶與北溫帶的分界線。
在更衣室換好羽絨服和棉褲,再套上帽子、手套、雪地靴等,全副武裝地晃出來。胖胖的當地向導一臉笑容:“機場門口沒有地方拴馴鹿,所以我們需要先坐幾站大巴?!边@次輪到我錯愕了,半天才反應過來:他千真萬確是駕著馴鹿雪橇來接機的。向導又接上了另外幾個游客,3分鐘后,機場大巴把我們一行人放在路邊,面前是一片黑乎乎的樹林。向導一聲呼哨,十幾頭馴鹿踱著步圍了過來,這不就是圣誕老人專屬的那種座駕嗎?我使勁拍了拍臉頰,確認自己是清醒著的。
薩利色爾卡位于北極圈以北500公里的北拉普蘭,是一塊尚未遭到人為破壞的荒原處女地,也是地球上最靠北的旅游勝地。由于特殊的極地氣候,這里沒有高大挺拔的樹木,只有矮小的樹叢在頑強地與嚴寒抗爭,給人一種荒蠻而又神圣的感覺。伊瓦洛機場是荒原上一小塊被除去冰雪的區域,幾百米外就是厚厚的積雪和深深的密林。馴鹿們不如動畫片里那樣善解人意,因為它們正在長新角,就像人類長智齒一樣,情緒會比較煩躁。向導說最好不要碰它們的角,跟它們點點頭就好了。
馴鹿雪橇裝飾得十分豪華,厚厚的馴鹿皮墊子舒適保暖,木質扶手上纏滿了當地特色的艷麗布條。由于穿得太多,我幾乎是滾進雪橇里平躺了下來,惹得幾個同伴大笑。但向導充分肯定了我的做法。直到穿梭在叢林中,我們才真正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在雪地摩托發明之前,馴鹿便是極地上重要的交通工具,現在也仍然被廣泛用于運載貨物和旅游觀光。坐著雪橇,聽著馴鹿脖子上的鈴鐺發出清脆的“叮當”聲,就像是回到了古老的年代。
雪橇進入了一個略微寬闊的地帶,馴鹿們開始飛奔。它們的好勝心非常強,都想做“帶頭大哥”,于是苦了坐在后面的人,要么閃避不及被兩側的樹枝刮到,要么在拐彎時重心不穩被甩了出去,像我這樣平躺著反而輕松很多。幸好地上的雪足夠厚,就算被甩出去也不會受傷,但馴鹿可不會等人,早跑得無影無蹤了。短短20分鐘路程,我們甩丟了3個人。
嚴格說來,薩利色爾卡算不上城市,只能算是一個小村子,據說常駐人口才100人。這里有一個世界聞名的玻璃穹頂酒店度假村——Kakslauttanen Igloo Village, 每年9月到次年5月開門營業,最具特色的是它的婚禮教堂和有著玻璃穹頂的客房?;槎Y教堂周身都是用白雪砌成,象征愛情的堅貞潔白;唯有大門是藍色的,象征天空。這座教堂只在每年的1月至3月存在,而且每年教堂的外觀造型都會進行重新設計,所以它絕對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婚禮教堂。
玻璃穹頂客房里只有一個洗手間和一張床,沒有電視等娛樂設施——住在這里怎么可能還有興趣看電視呢?靜靜躺在床上,看著繁星點點的燦爛夜空,如同自己也翱翔在天際一般。
伊納里:北極圈里的眼淚
從薩利色爾卡到伊納里大約一小時車程,一路上只有厚厚的積雪和刺目的陽光。伊納里是個小村莊,常駐人口不足5000人。乍一看并不起眼,但它的不同凡響之處在于——世界上最著名的設計中心就藏在伊納里湖湖畔,這里夏季郁郁蔥蔥的樹木遍布山野,冬季則是白茫茫一片。芬蘭出了許多著名設計師,而這些設計師又都以能成為“芬蘭設計之家”的一員為榮。
這個世界級的設計中心簡樸得出人意料,房子完全是用木料搭建的,像是森林小木屋。芬蘭的設計與民族文化緊密結合,作品中也反映著民族精神。與北歐其他國家的人相比,芬蘭人較為低調沉默,但多了一份該做的事就要做到最好的耐力與意志。性格的內斂,也讓芬蘭設計自然流露出一份深刻的情感。面對大自然的感動,對純粹之美的藝術執著,以及從民族歷史中尋根的設計認同,都使芬蘭設計獨樹一幟,以簡潔、洗練、純粹為精髓,像諾基亞手機、Arabia瓷器、Fiskars剪刀、Hackman餐具、Littala玻璃、Marja Kurki絲巾、領帶……都是一流的設計杰作。
我在“芬蘭設計之家”看到了芬蘭著名的玻璃鳥,皆為純手工制成,過程相當繁復,需要多位工作人員分工合作,包括調色、吹出形態、修剪鳥嘴、尾羽、雕繪紋理、冷卻、磨光等步驟,其中吹制形態最為重要,具有十年玻璃吹制經驗的首席師傅(master blower)才能擔此重任。玻璃鳥繽紛絢麗的色彩,并非是成形之后涂抹上去的,而是透過各式各樣的素材,如彩色的石頭、金屬、貝殼等,與玻璃相互融合而成。為了表現不同鳥類的特色,在制作過程中會運用不同的手法、技術,所需的材料也有差異。
向導幾乎是把我拽出“芬蘭設計之家”的,我們的下一站是北拉普蘭自然中心,等待我的是驚險刺激的雪地摩托。
雪地摩托車的排量超過1000cc,比一輛QQ或者奧拓的排氣量還大,說它可以帶著人飛起來一點都不夸張,事實也證明它真的可以。這種車比常見的摩托車更容易學習和掌握,駕駛的時候必須戴上頭盔、穿上特制的保暖衣物,還必須有持證的摩托教練隨行,以保證安全。
教練幫我發動了馬達,招呼我上車。我們的目的地是到一個冰湖邊吃魚,需要穿行近10公里的叢林。雖然專業的手套、頭盔、防寒服、雪地靴已經把我全身上下捂得嚴嚴實實,但摩托車剛一發動我還是凍得淚流滿面。這里的氣溫只有零下二十多度,車子跑起來感覺會更冷。教練是一個大塊頭,我站在他面前也就剛及他胸口。估計他也沒見過哭成這樣的女孩,只能一把抱住我不停地說:“沒事沒事,不冷不冷。”
最后,教練決定自己負責駕車,我坐在他背后,頓時覺得安心很多。這個看似兇悍的芬蘭人細心地替我戴好頭盔,又找了條安全繩把我和他捆在一起,確保行進的時候我不會飛出去。之后,教練嚴肅地講解了駕駛方法和交規,特別強調了駕駛方式:“嚴禁超車!嚴禁私人改道行駛!嚴禁做出危險動作!”在巨大的轟鳴聲中,一隊人馬相伴出發,那陣勢相當可觀。
這種雪地摩托的馬力直達和動力反饋相當凌厲。在一片相對平坦的空地上,一位同行的大姐因為拐彎的時候油門過猛,重心偏離,直接飛了出去。嚇得所有人屏住了呼吸,她在空中飛了一陣就摔進了厚厚的雪地,幸好沒有受傷,只是被嚇壞了。
回到酒店,夜幕早已降臨,疲憊不堪的我進門就躺倒在床上。忽然,外面一聲驚呼打破了夜的沉寂,我跳起來沖出房門,一下子被眼前的景色驚呆了——北極光!
整個世界被籠罩在幽暗的綠色光影里,那一瞬間腦子里一片空白。當極光開始閃耀的時候,仿佛一抹淡綠的水彩,接著彩帶慢慢擴大成為光暈,漸漸開始出現各種顏色,藍、淡黃、紅、綠……光線忽而靜止不動,忽而波濤洶涌,在漆黑的天幕中不斷翻滾,也在心中翻滾,那種感覺無法形容。我的眼淚不停地涌出來,站在天幕之下,仿佛可以站到天荒地老。
有人曾經描述說:望見極光,如同是突然感受到了地球的宏大脈搏,一眾蒼生頓時驚覺自己的渺小無助。千百年來,大自然的這個表演吸引著無數人到此仰望穹蒼。北極是神奇的,在這里,你會擁有一段屬于自己的時間,去短暫地體會一下“永恒”。
羅凡涅米:只要相信,就有童話
盡管暴風雪忽然襲來,我還是收拾好行囊,前往伊瓦洛的長途汽車站,準備前往羅凡涅米。路上足足要走6個小時,著實有些疲憊。車子每站都停,接送的大都是放學的學生,從小學生到高中生都有,車里一下子熱鬧起來。這些孩子用新奇的眼光看著我,據他們說,來這里的亞洲人不是很多,自己坐長途車旅行的就更少,我在他們眼里是真正的“老外”。
羅凡涅米是拉普蘭省的省會,也是芬蘭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與旅游中心。在拉普蘭方言里,羅凡涅米(Rovanieme)的意思是一個草木叢生的山坡或者曾經發生過森林大火的小山。二戰期間,這里遭到過嚴重破壞,幾乎夷為平地。經過戰后重建,現在人口在3萬左右。我到這里來就是為了跳躍北極圈。一位當地人說:北極圈就在圣誕老人的家里,你還是先去看看圣誕老人吧。
1927年,一家芬蘭報紙指出,圣誕老人的家其實是在芬蘭北部的拉普蘭。同一年,芬蘭電臺的著名兒童時段主持人馬古斯叔叔描述圣誕老人的正確住址是在芬蘭拉普蘭省靠近
俄羅斯的“耳朵山”,又說有一批北歐精靈在幫圣誕老人準備禮物。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拉普蘭的“圣誕老人”每年圣誕前夕都會到羅凡涅米附近的北極圈接見想親近他的孩子。因為前來拜訪的人終年不絕,1985年開始,圣誕老人就常駐在那里,聆聽大眾的所想所求。順理成章,在拉普蘭的北極圈上建造了全球第一個圣誕老人村。
當我到達圣誕老人村時,只覺得陽光強烈得沒法正常睜眼,白雪覆蓋著這里的一切,如同童話世界一般。一條小路被清理得非常干凈,路中間就是那條傳說中的北極圈標志線“北緯66。33'”。我沖過去,一腳線里,一腳線外,又跳躍了幾個來回,抬頭看看令人眩暈的日光,感覺像在夢境之中。北極圈只是一個假象圈,但也確實是極晝和極夜開始出現的界線,北極圈以北的地區每年便在“永夜”和“永晝”之間跳躍。忽然想起那首歌“白天不懂夜的黑”,很多時候,寬容和理解不也就是在一線之間嗎?
圣誕老人村應該說是一個購物村,圣誕老人玩偶、馴鹿玩具、鹿角制品、圣誕賀卡……各種與圣誕相關的物品琳瑯滿目。圣誕老人的辦公室就藏在后面的小鐘樓里,隨著蜿蜒的木質樓梯爬上去,就能看到那位由專職演員扮演的傳奇人物,他不僅會說中文,而且字正腔圓。圣誕老人問我為什么來這里?我說是來跳躍北極圈的。他問:好玩嗎?我說您要不要和我一起跳?結果他真的站起身,“咚咚咚”地走下樓,陪我在北極圈線上瘋玩起來。村里的其他游客也涌了過來,大家在北極圈線上跳啊,笑啊,享受著這一刻沒有紛擾的童話時光。
凱米:船長的家常三文魚
既然是“極地旅行”,就不能錯過芬蘭獨有的旅行項目——乘坐凱米的破冰船“桑普號”暢游在波的尼亞灣。
我在船員的帶領下參觀了“桑普號”的駕駛室、控制室、發動機房,還和船長共進了午餐,品嘗了“家常三文魚”。要說三文魚,這一路真的沒少吃,生的,熟的,煎炸的,熬湯的,味道各有不同。“桑普號”船長特別露了一手,教我做了一道“家常三文魚”。據說他不開船的時候經常做給家人吃,他女兒尤其喜歡這道菜。我問:如果有一天不開船了你會做什么?他說:應該是在家做飯吧。芬蘭男人在
歐洲是出了名的“賢惠”,不僅喜歡做飯,還是超級奶爸的代表,據說超過三分之二的芬蘭孩子都是父親帶大的。
“家常三文魚”的制作方法非常簡單:將一塊錫紙鋪好,刷上一層橄欖油,將切成小塊的三文魚、青椒、菜花、洋蔥、西紅柿等鋪在上面,包好放入烤箱。不到十分鐘,誘人的香味便飄了出來,味道確實不錯。
午餐后的游樂項目是著名的“冰海漂浮”——換上特殊的防寒漂浮衣,穿過冰縫跳入海里,仰面漂浮,身邊是大塊浮冰,頭頂是極地的藍天,呼吸都格外暢快,也完全感覺不到寒冷。船長說,現在的冰層不夠厚,加上全球溫室效應,很多地方都不能在冰上行走了。以往冬季是不能捕魚的,現在也沒有禁忌了。
下午4點左右回到凱米港,船長親自遞來“桑普號乘坐證書”,紀念這難得的旅程。站在人已經散盡的港口,太陽已經準備消失在天際了,伸手想去觸摸那越來越微弱的光芒,眼睛卻因為雪地的反射而感到刺痛。微微閉了一下眼睛,又迅速睜開,怕眼前的神奇景象會轉瞬即逝。
芬蘭旅游報價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