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姑娘山景區是嘉絨藏族的主要聚居區。嘉絨藏族即是藏族的一個分支,明朝大渡河,泯江上游和邛崍山脈地區分封土司屬地。嘉絨藏族信奉的宗教為苯波教,即苯教,該教歷史悠久,有藏文史籍稱“沒有王前,先有苯教,沒有王法之前,先有苯教之法”。苯教是一種原始的釋物教。它所崇拜的對象是世間一切萬物,如天、地、日、月、土、石、山、水、星辰、雷電、草木,飛禽、走獸等等。總之苯波教是一個多神的教派,認為神靈無處不有,無處不在。教徒日常念誦“俺嘛之嘛地薩來德”八字真言,寺院義務由喇嘛主持,但可娶妻生子,不必常年住寺。?他們世代在這塊土地上辛勤勞作,繁衍生息,由于地理環境封閉、交通閉塞和經濟相對滯后,傳統文化形態保存完整,民族風情更具原始、古樸和神秘的特色。這里有著悠久的民族歷史。厚厚的文化積淀。?
??
嘉絨藏族很重視節日慶典,即使服裝也分為勞動服裝和節日穿戴的鍋莊服。勞動時穿的多為毪衫,一種以牛、羊毛捻成的細線來自已縫制的衣服,與漢族的長衫相彷,下擺開衩高,方便勞作,顏色為牛、羊毛的本色。節日男式服裝,由純白的羊毛細線織成,布料和做工均較考究。一套服裝的制成往往需要二至三年時I可,每逢節日盛會.男人們還要配戴首飾,頭戴孤皮帽子,胸掛嘎鳥(小佛兔內裝有護身佛和經包),腰系黃色腰帶,腳穿牛皮靴。婦女節日盛裝一般是白褂子,白裙子。頭頂黑色湖皺帕,帕邊繡有花邊,頂盤有銀質、銅版、鍍銀,形狀如六角徽章,有精美花紋,并嵌有珊瑚等寶物。婦女腰系湖皺腰帶,并系有寬邊花帶子,腳穿牛皮靴。?
?
嘉絨藏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有諺語為證,“不會唱歌的是頭托牛,不會跳舞的是根木頭”。小金嘉絨歌舞是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實踐中形成的,自成體,獨具特色,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有鍋莊歌曲、勞動歌曲、情歌、民俗歌等。重大喜慶活動跳鍋莊時唱的歌曲尤為典型,迎賓或重大場合時的大鍋莊,歌聲高亢、肅穆、莊重,無任何樂器伴奏,在籍火旁由德高望重的長者領舞。長者手持響鈴,圍圈共舞,節奏由快到慢,漸入佳境,人數不限。少者數十,多者幾百,品著咂酒,盛裝而舞,通宵達旦。?
?
嘉絨藏族飲食方面,嘉絨藏族以蕎麥為主食,青棵、豌豆、胡豆、土豆為輔,喝酥油茶、藏瓜湯,吃圓根酸菜。“燒饃饃”頗具特色,這種食品主要由小麥面、青裸面、玉來面制成,節日中還畫有太陽、月亮、星辰等花紋,做好形狀后放入青杠柴火灰中燒熟后食用,特點為泡、酥,脆、香,備受稱贊。
?
嘉絨藏族的住宅獨具特色,石木結構,片石砌就,平頂式碉房是嘉絨藏族地區分布最廣的一種民居建筑形式,平面呈長方形和近方形,高數米至十余米不等,層數最常見的是三至四層。底層作畜圈,二層作廚房、糧食和工具等的庫房和住房,三層設經堂、住房、雜物庫房等,有四層者則以第三層作住房。房前空地作曬壩.也有的房項層子后半部建房,前半部作曬壩。房背為平頂夯土屋面。房項轉角處作尖角聳立,法角上置白石代表自然界諸伸.后墻頂中部建一個梯形臺狀空心石塔,塔腹放置個陶罐、罐內盛裝青裸、小麥等糧食作為敬獻天神、祖先神的供品。罐口蓋以石板,上置大白石一顆和小白石若干代表最高天神及天界其他神靈。各層窗戶窗檐上方及門稠上方亦置放小白石若干代表自然界諸神。二層以上各層開大小不等的窗及觀察射擊孔數個。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