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巖的客家族人也和我們過著一些相同的節日,但是那些他們特有的節日在逐漸的被淡化,被遺忘……
立春——這一天,家家戶戶在要在各自的廚房門上和廳堂壁上張貼“迎春接?!币活惖募t榜,時辰一到立刻點燭、焚香、燒紙、放鞭炮以示春天的來臨。
中元節——俗稱七月半,舊時,農歷七月十五這一天,永定縣許多地方家家戶戶以牲儀等供品祭祀宗祠,并焚燒免征金銀的紙鏹,謂之“施孤魂”,即向孤魂施舍,有些地方的客家土樓人,在這一天的傍晚,把供品和紙衣,紙帽等放在路口或溪河中,旁邊插上一排香燭,燒一疊紙,放在溪河中,讓紙船順流而下,然后在溪河灘上撒一些糯米做的“齋子”,表示送瘟神,以免陰魂野鬼打擾鄉里,故這一天又稱為“鬼節”、“送鬼節”,不過,上世紀五六十以后,“施孤魂”活動已逐漸消失,一些地方的土樓客家人只是舉行午宴或晚宴,算是過了“七月半”了,婦女們則在這一天祭拜神明。
冬至——冬至在農歷十一月,也叫“過冬年”。過冬至要吃豬肉、牛肉,做米果、煮湯丸,有錢人要吃鹿茸、人參補冬。
春分——二月春分,開始掃墓祭祖,也叫“春祭”。掃墓前先要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殺豬、宰羊,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帶引行三獻禮。春分掃墓開始時,首先掃祭開基祖和遠祖墳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動,規模很大,隊伍往往達幾百甚至上千人。開基祖和遠祖墓掃完之后,然后分房掃祭各房祖先墳墓,最后各家掃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區春季祭祖掃墓,都從春分或更早一些時候開始,最遲清明要掃完。各地有一種說法,謂清明后墓門就關閉,祖先英靈就受用不到了。
作彩——包括貼春聯,接燈,宴席,送禮品,餞行等。宴席一雞頭朝向首席上坐的長者或者主要來賓,表示尊敬。最后上一、的一道菜為甜湯,表示甜蜜,吉祥,幸福。贈送的禮品,數量多為逢九,如九只,九個,九包或者十九只,十九個,十九包……意為長長久久,也有取偶數的,意為好事成雙。為親友出遠門而設宴招待地,或者饋贈禮品,一般少不了未生蛋母雞(雞嬡),寓意一帆風順,水陸平安,可是絕對不送番鴨,因為旅居海外的僑胞俗稱為“番客”用番鴨作為禮品不譏諷出遠門的親友之嫌。對出遠門回來的游子,家里要設宴團聚,親友要送雞嬡,表示接風,俗稱“脫草鞋”。
龍巖旅游報價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